当前位置:首页>>技术论文技术论文

工业机器人或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4-11-24 08:46:43 浏览: 次【字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新增劳动力逐年下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激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有人将机器人比作是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机器人行业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行业,许多人也仅从科幻影片中知道相关的点滴信息。2013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机器人产业推到了公众的视线内。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10年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转型,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机器人代替人工将成为发展趋势,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并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也许过不了多久,机器人将像PC一样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迎来发展良机 
    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将在哪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将目标锁定在中国。该联合会2013年11月中旬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05年到2012年,中国内地机器人销售量平均每年增加25%,2012年已达到2.3万个。该联合会预测到2016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市场。 
    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在其网站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集群,到2020年要力争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工信部要求围绕市场需求,选择汽车、船舶、电子、民爆、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技术。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指导意见的发布显示了国家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视,并为未来中国机器人的产业化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和利好。 
    实际上,我国的机器人研发起步并不晚,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介绍,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发机器人;1985年,工业机器人被列入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研究重点;1990年,工业喷漆机器人PJ-1如期完成。这是我国第一台喷漆机器人。与此同时,其他几种机器人的样机也顺利完成,并分别在一汽、二汽和南京汽车厂建立了自动喷漆生产线、驾驶室焊接线、弧焊工作站等应用示范点。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7种工业机器人产品相继问世,还实施了100多项机器人应用工程、建立了20余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我国机器人当时从研发角度讲,并不落后。”宋晓刚说。 但是在宋晓刚看来,机器人的发展要靠市场的拉动,光靠国家重视是不够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机器人市场并不成熟,传统应用领域比如汽车、电子等市场可应用的机器人并不多,大多是在合资或外资企业,由国外企业带来的。当时国内劳动力供给旺盛,不会用到大量的机器人,所以没有形成庞大市场。没有市场的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放缓,与国际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新增劳动力逐年下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激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来机器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挤或者替代传统劳力,而且机器人生产效率极高,产业的发展会将人类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推动劳动者向高端转移。 
    从国外尤其是机械制造强国日本的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来,劳动力成本升高也是促使其机器人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步入工业化后期,维持经济增长亟须提高效率与推动创新。与此同时,80年代人口增长率低于0.8%,劳动力短缺使制造业用人成本快速上升,促使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补充和替代人工劳动。因此,1980年成为日本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元年。跟据日本机器人协会的统计数据,工业机器人销售额由 1980年的769亿日元增加到1990年的3023亿日元,复合增长率31.5%。反观当前我国现阶段国情与日本上世纪80代初期相似。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从各个层面来看,中国的机器人发展都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面临多重挑战 
    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缺乏核心技术等。 
    作为机器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机器人70%~80%应用于危险和精度要求较高的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其次是电子、化工、装配等行业。但是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最广的领域还是集中在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同时在3C行业等普通制造业中的应用需求也在成倍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4万台,增长速度很快。而且专家预测,2014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将超过日本。但另外一个现实则是,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比例偏低,仅为6%,而日本则是33%、美国为16%、德国为14%。 
    一方面是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还没有形成,大部分依靠进口。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机器人2.34万台,金额为5.28亿美元,进口数量比2009年增长130%,进口金额增长 69%;贸易逆差4.7亿美元。2011年进口机器人3.8万台,金额为8.66亿美元,进口数量比上年增长62%,进口金额比上年又增长了64%;贸易逆差上升到7.35亿美元。 
    据统计,2012年世界机器人市场销量占据前十位的均为国外品牌。其中,发那科、安川、KUKA、ABB“四大家族”稳居前列,销售数量分别高达3900台、3850台、3470台、3200台。而我国很少有达到年产200台机器人的企业。 
    日、美等国外机器人巨头在机器人研发行业拥有40年以上的丰富经验,与此同时,作为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行业,国外企业的规模效应也必然带来效率。而我们自己的机器人企业还没有达到量产的水平,效益自然无从谈起。 
    据悉,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为9500台,以每台30万元为平均价格,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不到30亿元,离规模化、批量化、产业化尚有一段距离。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如果没有达到50亿~100亿元,很难形成一个产业。 
    有专家测算,目前在机器人生产成本的四大核心部分中,本体成本占22%,伺服占24%,减速器占36%,控制器为12%。其中成本较高的减速器部分几乎被日本的两家公司所垄断,售价居高不下。而且这两家公司还对合作外的生产商进行产品供应限制。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核心部件一直受制于人,出现国内机器人大多由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机器人产业化投资力度显然不够,研究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 
    另外从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我国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产业发展缺乏战略层面规划,难以适应现阶段产业化加速发展的要求。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国内机器人产业化自主研发能力落后,国产机器人难以进入汽车、电子、生物制药等领域,外资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中国机器人市场,而且中国的控制器、精密的检修仪器等关键产业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缺乏政策支持引导,市场应用推广难度大。 
    因此,国家亟须在机器人产业上有一个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对整个机器人产业进行全面细致的扶持,从而扭转当前的贸易逆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